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

我是不是感染了HIV? -- 憂慮下的深層心理 (一)

阿光在沒有使用保險套的網路一夜情之後,深深懊悔。他一方面後悔自己對伴侶不忠,又擔心感染性病,特別是HIV,因此每天心事重重。7天後他發生一次腹瀉,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,於是急切的在網上搜尋,零星拼湊的資料顯示「HIV感染的症狀包括腹瀉」、「急性HIV感染的症狀通常在2-3週時出現」。從網站列出的HIV感染症狀裡,他認為自己有頭痛、食慾不振、倦怠感。阿光擔心自己是不是感染了HIV?

上段是心之谷熱門文章「我這樣是不是感染了HIV? 」的案例,該文的讀者大概都聚焦到症狀描述了,但是這案例裡頭還有很多關鍵字:「後悔」、「不忠」、「懷疑」、「網上搜尋」等,需要剖析,或許能幫助類似阿光的人,了解自身狀況的癥結。

所謂「類似阿光的人」,是指有以下一種或多種情形:

1. 雖然被評估為低風險或無風險,還是擔心有HIV,無法接受自己是低風險或無風險。

2. 雖然滿3個月以上檢驗HIV陰性,還是擔心有HIV,無法接受自己檢驗陰性。常短期內重覆做HIV檢驗,因此荷包失血;常質疑檢驗流程或準確性;常擔心自己得了變種HIV。

3. 雖然被評估為低風險或無風險,或是檢驗陰性,還是認為自己的每項症狀都跟HIV有關。

4. 很擔心有HIV,即使被評估為低風險或無風險,還是不眠不休在網路查詢HIV相關資訊。

5. 常打電話到HIV諮詢專線,重覆詢問同樣的問題。

6. 對於HIV的擔心程度已經足以影響日常生活,包括人際關係、工作、家庭、學業等。


我不是精神科醫生,但從心之谷開版以來,類似阿光的讀者很多,從留言描述中,我觀察到幾個重點,提出來跟各位分享。


罪惡、羞愧 — 潛意識的心理防衛啟動

人的心理是很奧妙的,遇到難以面對的狀況時,所謂的心理防衛機轉就會在潛意識裡啟動。導火線其實都是類似的:罪惡感、羞愧感。電影中,目睹慘劇的主角,為了無法阻止慘劇發生,而背負沉重的罪惡感,瞬間失憶成為解脫之道。

凡人世界裡,不用這麼戲劇化的理由,就足以啟動心理防衛。例如:對伴侶不忠。

評估HIV風險必須描述性行為對象和方式。但是不少心之谷的留言卻提到:「我知道我做錯事了」、「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」這類悔不當初、甚至請求醫生原諒的文字,曾經讓我百思不解。這是匿名的園地,版主是醫生而非牧師或法官,無所謂善惡之分,為什麼要在網路上請求饒恕? 慢慢瞭解多了之後,我才恍然大悟,其實這份罪惡感或羞愧感,可能是所有問題的根源。

夤夜歡娛、逢場做戲,不論是有意、無意間發生的性行為,甚至只是單純身體接觸,對類似阿光的讀者來說,顯然不能簡單一筆勾銷,反而引發了強烈的罪惡感或羞愧感。可能來自道德上的,覺得玷汙了操守名聲,或是對伴侶不忠,違背結婚誓言。可能是宗教上的,例如基督徒出軌違反了聖經戒律,將面對審判。可能是性別認同的,譬如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羞恥。更重要的,我想是:「萬一被某人(伴侶或家人)知道了該怎麼辦?」。這些未曾事先預知的問題,在事件發生後,紛紛浮現腦中,該坦白還是隱瞞? 成為下一個關鍵。

性病 — 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

這樣的困境裡,若是想到性病,就會有更多考慮。首先,性病會影響健康,若是HIV更可能危及生命。此外,有些性病萬一發病,例如梅毒和菜花,有可能被伴侶或家人從外觀變化就發現,想隱瞞都隱瞞不了。還有,性病會傳染,萬一傳染給伴侶甚至小孩,就罪上加罪了。-而且性病萬一曝光,會影響自己和周遭人,名譽、工作、家庭都可能不保。

對方是素昧平生的人,甚至可能是性工作者,帶有性病的可能性不低。「萬一得了性病該怎麼辦? 」這個念頭浮現,第二重的罪惡感和羞愧感,跟著襲上心頭。生米已經煮成熟飯,但性病尚未發生,還有挽救的機會,如果能避免掉性病,要隱瞞性行為事件似乎就容易的多了,而且能保障伴侶或家人的健康,有種「救贖罪惡」的印象。這在心理防衛上來說,也是正面的。

於是,下一個關鍵,從「坦白還是隱瞞?」,轉變成似乎更急迫的「怎麼躲掉性病?」。前者是天人交戰的道德問題,沒人能給出標準答案的。後者雖然是難以啟齒的醫學問題,但是在網路的年代,不用露臉具名就可以查到一籮筐資料。兩相比較,醫學問題比道德問題好對付,於是心力聚焦到性病上,暫時可以選擇不去面對「坦白vs. 隱瞞」。

麻煩的是,性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。網路資訊、檢驗準確性、醫生態度等種種問題,才要上演。

(待續)

註:以上文字,純屬版主個人觀察和推論,並非科學研究的結果,閱讀時請獨立思考,不必全盤接受。如果你是過來人,歡迎在此標題下分享個人經驗,幫助有需要的讀者渡過難關。

5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羅醫師請教一下,
糖尿病是否會影響 HIV or 梅毒的空窗期 or 檢驗準確度.

羅一鈞 提到...

不會

匿名 提到...

請問羅醫師在美國有聽到下面這個新聞的相關消息嗎?
http://udn.com/NEWS/MAINLAND/MAI1/6255498.shtml
謝謝

羅一鈞 提到...

看到了但我不擔心這是什麼疫情。當防疫調查是不得已的,要安撫人心,但明眼人看都知道這跟病毒無關,需要的其實是精神科醫生,處理一大群長年對罹病嚴重焦慮的病患(慮病症)。

匿名 提到...

你的觀察很有趣!
1.我覺得發生婚外性行為的衝動一直是存在的.
2.後悔感主要來自自身擔憂得病.
3.罪惡感主要來自擔憂波及伴侶.
婚外性行為引起的罪惡感相當少!
4. 坦白與隱瞞的掙扎來自坦白能直接找到尋 求慰藉的對象, 隱瞞能暫時避開伴侶的責難(發生婚外性行為,而非得病)